2022年市场展望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国经济

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尽管政策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和市场主导地位不断上升,依然值得投资者单独对其进行配置。

推进#共同富裕#

自2021年8月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中国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以来,推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国家新的工作重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全球央行,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支撑经济增长,股市和楼市等资产价格因此走高,居民收入差异问题突显;而在共同富裕目标下,除了调整相关行业政策外,国家还将通过加大税收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图1:中国城乡收入差异

continuous-disruption-fig-1

我们预计,共同富裕政策将对医药、消费和科技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例如,人们获取公共基础医疗服务的机会或将增加。药品集中采购范围扩大或将对药品价格造成进一步的下行压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或将促进消费。不过,消费税改革对食品饮料中的白酒或将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中国对科技行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但同时也意识到科技是提高效率、拉平阶层差异的重要工具,并将持续推动国家进步。例如,互联网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整体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金融创新为社会运营带来了更高的效率,而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日益普及,对生产制造中的降本增效、柔性化生产和灵活性都有诸多的提升。这对消费者而言都是有益的。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科技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型动力系统和人工智能加持之下,汽车的使用体验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使用成本却明显降低。

中国经济增长再平衡

2021年的政策调整对中国互联网巨头的盈利和股价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融资难问题,住房销量下跌,房地产投资减少,占中国GDP达15%的房地产业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若纳入家具、建材、家电等配套行业,这一占比可能高达近25%。这些情况或将导致中国2022年GDP增速大幅放缓,趋近5%的水平。此外,生产者价格指数或已在2021年第四季度见顶,而价格管制和需求疲软,或会让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1.5-2%的范围内。

由于经济放缓,中国或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宽政策,注入流动性,或者提供针对性信贷支持。政府也可能加快基建支出。虽然政府可能仍将坚持“房住不炒”的立场,但不排除房地产业将迎来边际宽松,如重新设定按揭贷款额度。

鉴于欧美等发达市场国内经济规模较大,预计中国GDP增长放缓对这些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中国经济放缓将主要影响向中国大量出口商品或在资本流入上依赖中国的国家,其中包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同时,澳洲、智利和南非也向中国出口大量商品。中国对南美和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速也可能减缓。尽管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影响新兴经济体和亚洲经济体,但我们认为,经济上的影响可以通过财政刺激来应对。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或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但不太可能阻碍全球复苏。

投资影响

尽管近期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起伏,但未来十年中国在亚洲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和市场主导地位仍将继续。因此,中国资产值得进行单独配置。

中国#股票#: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橄榄型结构社会的形成将有效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尤其有利于为千禧一代、Z世代及小型化家庭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公司。硬件、人工智能及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公司,以及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国产产品的医疗企业也将受益。相反,教育和房地产业不太可能成为受益者。

中国股市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占比预计将在未来几年达到50%。想要在其他新兴市场分散投资的投资者可以将新兴市场(中国除外)策略纳入其中。我们认为,其他新兴市场中通常不被看好的股票也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上行空间。

中资美元债:2021年,中国房地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紧缩状况,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下跌,亚洲高收益债券市场因而经历大幅波动,其影响甚至波及了投资级债券发行人。

我们认为,2020年8月以来的这一轮中资地产美元债抛售,与房地产开发商为遵守三条红线框架改善资产负债率的努力并不相称。房地产业的硬着陆对经济将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国家应会采取一定措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我们预计,监管机构将逐步调整相关政策,帮助缓解流动性紧缩,房地产市场或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触底。

因此,在我们看来,目前市场已经出现过度抛售,现在是一个相对有利的入场时机,加仓那些能经受市场严峻考验的中国房地产发行人。从长远看,我们预计不断改善的公司资产负债表和不断严格的财务纪律将提升中国房地产业的整体实力。坚持投资中资地产债券同时尽力规避违约的债券基金,在政策改善、地产反弹时将会脱颖而出。

中国#债券#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稳定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形成有利支撑。自2021年4月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次强调守住不发生地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融资情况有所改善。作为境内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和最大的发行人,2022年政府支持国企的力度保持不变,但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或将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我们预测房地产业不会出现大规模违约和系统性风险,个别财务负担较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继续出现负面新闻。信用分化和自下而上的基本面分析是投资的关键。

撰稿人:

Andrew Cormie, 全球新兴市场和亚洲价值股票总监,瀚亚投资新加坡
黄文彬,瀚亚投资投资策略负责人,瀚亚投资新加坡
齐晧,股票投资总监,瀚亚投资上海
Wai Mei Leong,固定收益基金经理,瀚亚投资新加坡
辛奇,固定收益总监,瀚亚投资上海

本文由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瀚亚投资上海”)编制,仅供资料参考。未经事先书面同意,不得翻印、刊发、传阅、复制或分派本文全部或部分予其它任何人士。本文并 构成任何证券之认购、买入或沽售的要约或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服务。
虽然本文提供的资料均来自瀚亚投资上海认为可靠的来源资料,或以此等来源为根据,但瀚亚投资上海不能亦不会就任何资料或数 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会对任何资料的适用性或对谨慎责任作出明示或暗示保证。本文所载任何意见或估算资料可能作出变更,恕不另行通告。
本文所载资料,若不能在个别司法管辖区或国家合法派发予该司法管辖区或国家的任何人士或实体或供该等人士或实体合法使用,或导致瀚亚投资上海或其控股公司、附属公司、关联公司、关联人士须遵从该司法管辖区或国家的任何监管要求,则应视为不拟将本文相关资料派发予该等人士或实体或供其使用。任何人士或实体意欲回应或依赖本文所载资料,则该人士或实体应当自行查明其不受任何本地要求限制或禁止其不能如此行事。
本文所载资料及任何意见并未就任何人士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殊需要作出考虑;因此,亦不会就任何收件人士或任何类别人士,基于本文资料或估算意见所引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作出任何担保或赔偿。本文无意披露或讨论任何证券或产品或其所有风险及其他重要资料。过往表现,对经济、证券市场或市场经济走势的预测、推断、或估算,未必代表任何瀚亚投资上海或瀚亚投资 基金将来或有可能达到的表现。投资的价值及其收益,可跌亦可升。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或无法取回最初投资之金额。
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为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的全资附属公司。 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Prudential plc均与一家主要在美国营运的Prudential Financial, Inc.或在一家在英国注册的M&G plc的子公司Prudential Assurance Company并无任何关连。本文并未经任何监管当局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