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碳排放数据背后有何“玄机”?

随着低碳投资兴起,监管要求日益增多,驱使更多公司报告碳排放数据,但,并非所有的碳排放数据都一样可信,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碳排放数据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数据缺口;要实现低碳投资组合,需要设定更为现实的碳减排目标。

在往期文章中,我们探讨了量化方法如何帮助投资者建立低碳投资组合,同时避免行业上的过度倾斜。随着碳排放情况在推动资产配置决策中变得日益重要,投资者也需要意识到数据背后的细微差别。

碳排放数据不可一概而论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碳排放数据测量范围可以分为范围一、范围二及范围三。

范围一测量的是一家公司运营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直接的测量指标;范围二是指公司生产或购买的电能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我们在往期文章中探讨碳排放强度时,仅谈到测量指标范围一及范围二。

这属于常规做法,因为范围三数据的报告很少见,并且这个指标也最难衡量。范围三是指公司价值链中的排放量,可划分至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排放。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1 ,大多数排放均来自范围三。这可能意味着 “公司一直错过了重要的改进机会”。

为了解范围三的碳排放对总排放量的影响,我们研究了MSCI AC世界指数的成分股。图1显示过去三年2碳排放总量的平均构成 ,并按范围三碳排放量所占百分比排列。

图1:碳排放总量明细

图1:碳排放总量明细

如图所示,公用事业及原材料行业公司排放的温室气体中,属于范围一的部分占比较大,而以生产为主的行业(如必需消费品及可选消费品)因其价值链更为复杂,排放总量中主要为范围三温室气体,这或许并不令人意外。

这意味着,部分消费相关公司报告的范围一及范围二排放量可能没能反映其整体的碳足迹。随着碳报告法规收紧,要求更多公司报告范围三排放量,这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可能会出现大幅增长。

为了检验这一点,我们研究了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布数据(按销售额标准化的碳排放量)3 ,按纳入范围三后的中位数变化排名。与上述观察结果一致,非必需消费品企业的中位数强度增幅最大,并且异常值也更多。见图2。

尽管无论是否纳入范围三的数据,能源、公用事业及原材料都是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但原材料及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碳排放中位数变化在所有行业中排名最靠后,而能源行业的排放总量增幅相对较大。

图2:按行业划分的碳排放强度分布(按中位数变化排名)

图2:按行业划分的碳排放强度分布(按中位数变化排名)

自查报告还是估算数据?

在采用碳排放数据时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指标是出自公司的自查报告还是第三方估算的数据?”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查报告的数据可能更为可信。在MSCI AC世界指数中,只有约一半的公司于2019年1月报告范围一及范围二的碳排放量。见图3。但是,报告的公司数量在持续增加,表明企业和投资人都越来越关注这一数据。

图3:公司报告的碳排放量

图3:公司报告的碳排放量

根据MSCI发表的一篇博文4 ,截至2020年3月,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中仅18%的成分股有报告范围三碳排放量。这表明范围三的报告数据仍然匮乏。

估算模型——是否可信?

鉴于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报告碳排放数据,尤其是范围三的碳排放数据,数据供应商转而采用估算模型来完善公司的碳足迹概况分析。

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技术指引文件 5,其中一种广泛使用的模型是环境投入产出模型(EEIO)。这一模型根据某个行业或产品类别的生产及上游供应链活动估算能源使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

EEIO模型得出的结果通常为特定行业每单位收入的碳排放量。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引用的一个示例,EEIO模型可以估算出造纸行业每获得100万美元的收入需排放1520吨二氧化碳当量。接着,我们可以根据公司的收入明细估算排放量。

EEIO模型的一个优点是,一旦我们掌握了每种商业活动或行业的估算模型,我们就可以衡量整个经济体的排放量。一个主要缺点是它假设在同一行业经营的公司产生的排放量相同,而我们知道有些公司的效率要高于其他公司。我们需要在覆盖范围与特异性之间作出权衡。

同样,为了完善对碳排放数据的讨论,也可能需要考虑重复计算的问题。我们在审视投资组合的整体碳足迹时,我们会计算一家公司产生的范围三排放量,但这家公司的产出也可能被用作另一家公司的投入,因此碳排放总量可能会被夸大。

对拥有庞大的供应商及客户网络的公司而言,这个问题可能更加复杂:在错综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中,该从哪里开始计算,又到哪里结束?如果仅有范围一及范围二的排放量,这可能不成问题,因为他们仅衡量直接影响及所购买的电力,而不会涉及整个供应链及价值链。

但随着时间推移,第三方估算模型可能会更加复杂化,从而提高整体数据覆盖率及质量。随着精度的提高,我们也会发现某些公司的整体碳排放情况发生变化。

采用量化方法,提高透明度

作为量化投资管理人,我们力求帮助客户实现低碳投资组合,并阐明基础数据。正如上文所述,排除范围三可能会造成碳排放总量被低估,因此最好提前说明碳减排目标中包含哪些排放范围。如果某项策略仅仅旨在减少范围一及范围二的碳排放,那么在纳入范围三后,就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减排目标。

如果投资者希望纳入范围三,他们也应该意识到,范围三的数据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并且由于公司供应链及价值链的复杂性,也存在较高的重复计算风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围绕碳目标设定缓冲量,以应对计算不精确的问题。例如,与其设定碳排放强度减低50%的硬性目标,或许设定一个范围(例如:减低40-60%)更为明智。一旦投资者明确其碳减排计划的范围及目标,便可通过投资组合优化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低碳投资组合。

来源:
1 一项旨在建立全面的全球标准化框架,用以衡量和管理私营和公共部门运营、价值链和减缓行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倡议。
2 基于2018年12月底到2021年12月底的月末碳排放数据。范围三的碳排放,我们引用的是报告数据,而非估算数据。
3 基于2021年12月底月末数据。
4 MSCI ACWI 可投资市场指数涵盖23个发达市场和2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大、中和小盘股。
5 https://ghgprotocol.org/sites/default/files/standards/Scope3_Calculation_Guidance_0.pdf

本文由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瀚亚投资上海”)编制,仅供资料参考。未经事先书面同意,不得翻印、刊发、传阅、复制或分派本文全部或部分予其它任何人士。本文并 构成任何证券之认购、买入或沽售的要约或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服务。
虽然本文提供的资料均来自瀚亚投资上海认为可靠的来源资料,或以此等来源为根据,但瀚亚投资上海不能亦不会就任何资料或数 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会对任何资料的适用性或对谨慎责任作出明示或暗示保证。本文所载任何意见或估算资料可能作出变更,恕不另行通告。
本文所载资料,若不能在个别司法管辖区或国家合法派发予该司法管辖区或国家的任何人士或实体或供该等人士或实体合法使用,或导致瀚亚投资上海或其控股公司、附属公司、关联公司、关联人士须遵从该司法管辖区或国家的任何监管要求,则应视为不拟将本文相关资料派发予该等人士或实体或供其使用。任何人士或实体意欲回应或依赖本文所载资料,则该人士或实体应当自行查明其不受任何本地要求限制或禁止其不能如此行事。
本文所载资料及任何意见并未就任何人士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殊需要作出考虑;因此,亦不会就任何收件人士或任何类别人士,基于本文资料或估算意见所引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作出任何担保或赔偿。本文无意披露或讨论任何证券或产品或其所有风险及其他重要资料。过往表现,对经济、证券市场或市场经济走势的预测、推断、或估算,未必代表任何瀚亚投资上海或瀚亚投资 基金将来或有可能达到的表现。投资的价值及其收益,可跌亦可升。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或无法取回最初投资之金额。
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为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的全资附属公司。 瀚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Prudential plc均与一家主要在美国营运的Prudential Financial, Inc.或在一家在英国注册的M&G plc的子公司Prudential Assurance Company并无任何关连。本文并未经任何监管当局审阅。